朱大有《临十七帖册》赏析
在中国书法史上,王羲之《十七帖》被誉为“草书极则”,是今草成熟的里程碑,历代书家奉为圭臬。而明代书家朱大有所临《十七帖册》,以其神形兼备的传承功力,成为后世临摹晋韵的典范之作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触摸魏晋风骨的珍贵范本。
在中国书法史上,王羲之《十七帖》被誉为“草书极则”,是今草成熟的里程碑,历代书家奉为圭臬。而明代书家朱大有所临《十七帖册》,以其神形兼备的传承功力,成为后世临摹晋韵的典范之作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触摸魏晋风骨的珍贵范本。
《远宦帖》,这一在中国书法史上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,乃是东晋时期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杰作。东晋时期,书法艺术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,王羲之凭借其卓越的书法才华与独特的艺术风格,成为了那个时代书法领域的领军人物,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
昨晚刷到故宫8K扫描《十七帖》的预告片,镜头怼到纸纤维,连墨的裂纹都看得清,弹幕齐刷“原来我瞎的是笔,不是眼”。
它以独特的线条和韵律,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诉说着人类情感的波澜壮阔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草书的世界,探寻它的昨天、今天与明天。
至大二年(公元1309年),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《淳化秘阁法帖》全卷。自此用六年时间,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,堪称用工至深至勤。“书法之不丧,此帖之泽也。”是他对《阁帖》给予的极高评价。
提及文徵明的小楷,世人多赞其“精劲严谨,温润秀雅”,而他为《王羲之十七帖》所作的小楷题跋,更是将这份功底与对晋人书法的敬畏,凝于方寸笔墨间,堪称明代小楷的典范之作。
魏泰活跃于北宋元祐年间(1086-1093),其社会关系网络颇为广泛。他与当时著名书画家米芾交谊甚厚,曾有诗道及年少之谊:“湘浦昔同要月醉,泂湖还忆扣舷歌。”